小型企业实施ISO9001的特点:根据ISO9001的要求,对中小型企业来说,将质量方针、质量目标、组织结构及人员职责、程序文件(至少包含ISO9001:2008提出的应形成文件的6个程序:4.2.3文件控制、4.2.4质量记录的控制、8.2.2内部审核、8.3不合格品控制、8.5.2纠正措施、8.5.3 预防措施)等写入质量手册。组织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,就ISO9001:2008提出的要求考虑是写入质量手册还是形成相关的作业指导文件。
文件要求:ISO19001:2008规定应形成记录的是:管理评审的能力、意识和培训、产品实现的策划与产品有关的要求的评审、设计和开发输入、设计和开发评审、设计和开发验证、设计和开发确认、采购过程、生产和服务提供过程的确认、标识和可追溯性、不合格品控制、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等等。
质量目标:一般中小型企业的组织结构相对简单,产品较为单一,质量活动较少,制定一个或几个能实现和可测量的总目标也是可以的,但内容应符合标准要求,关键是看能否确保目标的实现。
质量管理体系策划和产品实现的策划。5.4.2条件中对中小型企业来说,主要从结果上判定。标准虽然要求必须进行策划但并没有要求形成记录。7.1是产品实现的策划,是操作性的策划,
职责、权限和沟通。由于中小型企业人员少,组织结构相对简单,一人可能承担多个岗位职责,还会出现采购、检验、生产和产品交付由同一个人完成的情况。这时的判定标准是:该人员确实具备承担不同角色的能力,并能履行其职责。
管理评审:管理评审主要看的是管理评审活动已实施的证据,所以必须有记录。
资源管理:中小型企业的实施这一条款时与大型企业不同,中小型企业可通过分包或聘用兼职人员、招临时工、租用或租赁设备等方式获得资源和技能的补充。
设计和开发:中小型企业产品的质量特性也相对简单,设计和开发的策划通常不必太复杂。通过绘制一个设计的流程图并规定设计的步骤、职责就可以了。可以将一些简单产品的多次设计评审合并为一次,也可将产品设计和开发的验证和评审、设计和开发的验证的确认合并或简化一并进行。
顾客满意:顾客满意是中小型企业的根源,调查顾客对产品的满意情况可采用更直接和全面的方式,在采购时当面征求意见。
内部审核:中小型企业的员工对日常工作非常熟悉,审核的记录不宜太复杂,记事本的方式也是可取的。合作人员相互提供内部质量审核的方式完成内审。
产品的检测:生产人员可以检查自己的工作,每道工序的生产人员在确认自己的工作无误后再转到下道工序。中小型企业要根据自身的特点建立适宜的质量管理体系,选择适宜的条款,规定适宜的质量活动。在实施方面,要从关注产品的符合性、过程结果和体系的有效性出发。
2008版ISO9000族4个核心标准:
1:ISO9000:2005《质量管理体系结构基础和术语》,表述质量管理体系基础知识,并规定质量管理体系术语。
2:ISO9001:2008《质量管理体系要求》,规定质量管理体系要求,用于内部和外部(包括认证机构)评价组织满足顾客、适用于产品的法律法规和组织自身要求的能力。目的在于增强顾客满意度。
3:ISO9004:2009《持续成功管理--一种质量管理方法》,为组织在基础流程效率的提高、整体业绩的持续改进上提供指导。从长远来看,它侧重于以平衡的方式来满足客户及其他相关各方的期望和需求。与确保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的ISO9001:2008在提高客户满意度上相比,ISO9004:2009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质量管理办法,尤其是在绩效改进方面。
4:ISO19011:2002《质量和环境管理体系审核指南》,为质量和(或)环境管理体系审核的基础原则、审核方案的管理、质量和(或)环境管理体系的实施以及对质量(或)环境管理体系审核员的资格要求提供了指南。适用于运行质量管理和(或)环境管理体系的组织,指导其内审和外审的管理工作。
质量管理理论的发展,是应企业的发展要求和企业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而发展的,质量管理不能脱离企业的现实环境和实际需要。阶段与阶段之间的过渡,并不是一种替代,而是为了解决新问题,在原来的基础进行修正,或增加新的内容。质量理论不在于求新,而在于解决实际问题;不同质量理论又是同企业特定的生产模式和发展阶段联系在一起,提醒我们在具体进行质量管理实践时,要注意区别不同行业、不同企业或同一企业不同过程之间的差异,从面应有选择怪地使用匹配方法。
提高产品与服务要有持续不变的目的---具有竞争力、持续经营,以及提供就业机会。
采用新观念---管理者必须迎接挑战,清楚自己的责任,并领导转型。
停止靠检验来提高质量---第一次把产品做好,停止对大量检验的依赖。
废除以最低价竞标的制度---以降低总成本的方法来取代,每种料件以单一供应商为原则,建立彼此之间互利的长期关系。
不断提高生产与服务系统,以提高质量与生产力---成本也会不断降低。
建立在职培训制度。
建立领导体系---管理的目的是帮助员工,让员工表现更好。使人人都能有效地为公司工作。
消除那些要求员工做到零缺点及高生产力水准的口号、训示及目标---这些只会造成反作用,因为造成质量差和生产效率低的原因,94%是系统的问题,而非一线员工所能控制。
排除那些不以技术为荣的障碍---管理者的职责,必须由权重视数量改为重视质量,停止简单的年度考绩制度及目标管理。
建立一个有活力的教育与自我提高机制。
上一篇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