按照“关于印发《化工行业推动‘质量上台阶'的实施方案》的通知”要求,结合“化学工业第九个五年计划和2010年规划目标”和“九五化工质量规划”,针对我国化肥、农药产品质量的实际状况,提出推动我国化肥、农药产品实施ISO9000质量管理“上台阶”的实施计划。
现状和存在的问题
(一)化肥
建国以来,我国化肥工业发展非常迅速,截止到1995年底,全国已建成化肥企业1556个,职工人数约120万人,固定资产原值402亿元。“八五”期间,全国共生产化肥52250万吨(标肥),比“七五”增长23。5%。目前,我国化肥产量居世界第二位,氮肥产量居世界第一位。但产品质量,从整体上看,处于国际中档水平,其中氮肥质量较好,磷肥、复混肥料和掺混肥料及钾肥整体质量水平不高。
(二)农药
现有农药原药合成生产厂近400个,加工复配企业1000多个,原药生产能力超过50万吨。“八五”期间,生产农药127万吨,比“七五”增长44。3%。1995年,生产农药品种177个,制剂600多个,产量居世界第二位,产品总量已基本能满足国内生产的需要。但就我国农药质量的总体情况而论,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仍很大,即使与亚洲国家如南朝鲜、印度、菲律宾、印尼等国相比,也不具优势,尤其是一些工艺落后的老品种(包括原药和加工制剂)质量差距就更大,这与世界第二农药生产大国的地位是不相称的。
关于优化化肥结构,提高高浓度肥料的比重-------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的必要性。
1、加强技术攻关,切实提高产品的实物质量
氮肥,对中、小型装置生产的尿素,组织技术攻关,解决缩二脲和水份过高的问题,切实提高尿素的优等品率;磷肥,过磷酸钙要提高养分,降低水份,开发应用无熟化造粒技术,逐步减少12%档次产量。钙镁磷肥要提高有效磷含量;复混肥料,要提高养分和养分中可溶性磷含量,提高成品颗粒的均匀度,提高复混肥料中高浓度产品的比重,在团粒法工艺中推广转鼓热造粒法工艺,生产高浓度复肥,改善复混肥料的物理性能,使养分均匀。在部分条件适宜的磷铵企业中,推广利用喷浆法造粒技术直接生产高浓度复混肥料;复合肥料,磷铵要加快小磷铵装置的技术改造,提高优等品率。为配合掺混肥料的发展,应改进造粒技术,重点加强喷浆造粒技术的改进,在条件适宜的企业推广管式反应器装置。硝酸磷肥要加强企业的质量管理和设备的维护,积极消化引进技术,改造原料路线,使产品实物质量达到设计指标;钾肥,积极开展对固体可溶性钾矿资源的开采研究,以提高K2O含量,降低杂质,加强对氯化钾和硫酸钾生产工艺的改进,解决分离技术难点,使产品达到优等品指标的要求,提高产品质量;有机肥,加强行业管理,积极制定产品标准,提高有效养分含量,严格控制有害有机质加入,坚决杜绝利用含有害金属、病菌的“洋垃圾”生产有机肥;液体肥料,加强行业管理,加快产品标准的制定,严厉打击假冒伪劣产品。
2、调整产品品种结构,提高化肥的使用效果
氮肥,改善造粒状况,提高尿素颗粒强度,组织研究、开发大颗粒尿素,推广应用涂膜尿素。对碳酸氢铵进行改性,发展长效碳铵,加快推广碳酸氢铵系列复混肥料技术和稀土碳铵复混肥料技术,以固定氮素,使部分碳铵转化成磷酸镁铵,具有肥效的缓施放作用;磷肥,增加粒状肥料满足不同用户要求;掺混肥料,研究原料氮肥、磷肥、钾肥颗粒配套问题,提高产品在不同堆积层内的分布均匀度,减少肥料在掺混、运输、使用等过程中的分层离析,增强物理性能。
3、积极开展“双采”,加快标准化工作的步伐
氮肥,在完成涂层尿素行业标准的基础上,加快制定大颗粒尿素的行业标准;复混肥料,修订复混肥料国家标准,增加有害(重金属)元素的限量指标,保护广大消费者的权益,扩大标准的覆盖面,加大实施生产许可证的力度;复合肥,提高磷铵标准中技术指标,进一步提高磷铵的实物质量水平;有机肥料,尽快制定有机肥料行业标准,解决行业无标准的混乱现象;液体肥料,尽快完成液体肥料的3个国家标准,制止无标生产,严厉打击假冒伪劣产品。加强对国内外农作物使用激素的探讨研究工作,为今后制定肥料中的激素限量标准做好技术准备工作。
4、深入开展测土配方,积极推行农化服务工作积极开展农化服务工作,在地方和企业中建立农化服务中心,初步形成生产、销售、使用一条龙农化服务体系,发展各种专用复混肥料,完善配方设计中心,满足各种土壤和农作物的要求,提高化肥的利用率
农药主要存在的问题-----需要通过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需要改进的问题 。
(1)原药含量低,杂质多。
我国原药质量,除了出口产品和部分内销产品外,大部分内销和自配制剂用的原药含量都较低,杂质含量高,例如国产三氯杀螨醇原药中的DDT及其类似物含量,高达15-20%(FAO标准1%),13%的2甲4氯钠水剂,游离酚占3~5%(FAO标准0。2%),用生产晶体乐果的母液加工的40%乐果乳油,杂质富集,贮存稳定性特别差。其原因既有技术、管理上的,也有市场机制发育不完善造成的,归纳起来,有以下几方面:一是在我国生产和经营农药的近千家企业中,有部分企业不具备或不完全具备生产条件和检测手段;二是一些产品其生产工艺、技术陈旧落后,如氧乐果等;三是控制有害杂质成本费用很高,如2甲4氯中的游离酚,要通过水蒸汽蒸馏的方法除去,能源消耗很大;四是部分原药的原材料质量差;五是分析技术相对较落后,杂质标样的制订也没有跟上;六是要控制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杂质所需的监控仪器比较贵。
(2)加工制剂剂型少,一些老品种的加工制剂物理性能差。
近年来,我国的农药加工制剂,虽然取得了较快发展,一些新剂型如微胶囊剂、水分散性粒剂、水乳化剂等,业已研制成功,但大都未能推广为工业化生产。国产农药剂型主要还是乳油、低浓度粉剂、可湿性粉剂、颗粒剂、水悬浮浓剂等几种。一些不适于配制乳油的原药如甲胺磷、氧乐果、灭多威等也都硬性配制“乳油”,由于溶剂和乳化剂选择不尽合理,或乳化剂加入量过少,造成乳油外观不合格(有沉淀析出),或稀释后对植物的浸润、展着性差而不能较好地发挥药效。
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,为了适应不同的施药方法和充分发挥药效,注重研究、开发和采用很多新剂型,如可分散性粒剂、可溶性袋剂、超低容量液剂等,据悉,美国一个农药品种,平均有30个制剂,日本有15个,而我国以前只有3个。目前增至5个,差距是明显的。
(3)农药助剂的研究开发落后,推广应用工作比较薄弱。
适用于不同性质(不同极性)的农药助剂,如乳化剂、润湿剂、分散剂、稳定剂等,远不能满足要求,或虽研制出某些合适的助剂,如针对久效磷、氧乐果、敌敌畏品种开发的稳定剂,但由于成本问题,不被采纳和使用,致使一些加工制剂的物理性能欠佳。其主要表现:一是悬浮率低:70%代森锌可湿性粉剂,悬浮率只有40%左右,工厂虽经多次改变配方,但仍达不到50%;多菌灵可湿性粉剂,1992年国家监督性抽查,合格率只有66。7%,1/3不合格产品,均是悬浮率不合格;百菌清可湿性粉剂,在1993年国家监督性抽查中,悬浮率大部分都不合格;分散性不好:辛硫磷乳油,稀释1000倍后,才能达到上无浮油下无沉淀的要求,与WHO、FAO标准的规定相差甚远;二是贮存稳定性差:德国的氧乐果标样(加入了稳定剂),1年后复验其有效成分含量不变,而我国提纯的氧化果标样,存放20多天,就分解2%左右。
(4)原材料、中间体纯度低质量差
一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农药原药含量之所以非常高,除工程、技术先进外,很重要的原因是原料和中间体纯度高,质量好。如日本、德国、法国、美国,一些常用的农药合成原料如三聚氯氰、对氯硝基苯、间甲酚、对硝基苯酚、邻甲酚、邻苯二胺、亚磷酸三甲酯等纯度都在99%以上,至少也不低于98%。而我国相应的产品一般要低几个到十几个百分点,有的甚至更低。例如,生产2甲4氯所用的邻甲酚,日本进口酚含量达到99%,鞍钢酚含量为95%左右,锦州酚含量仅为80%左右,当原料紧俏时,不得不用锦州酚,使异构体和其他杂质多,原药质量降低。又如,90年代初,溴素紧俏时,不得不使用含氯较多的溴素,溴甲烷的含量由99%降到95-96%。再如,久效磷所用的双乙烯酮、亚磷酸三甲酯和甲基对硫磷所用的对硝基苯酚(国产)和O,O-二甲基硫代磷酰氯等,比西方发达国家的产品含量至少要低几个百分点。此外,加工制剂所用的溶剂、填料,往往考虑生产成本多,讲究产品质量少。例如:可湿性粉剂所用的土,大都是“就地取材”,不管质量是否符合要求,结果造成悬浮率不合格。
其原因:一是农药专用原料和中间体大都未制订标准;二是工艺技术复杂,尚不具备生产高纯度原料及中间体的条件;三是要生产高纯度的原料或中间体,消耗高、收率低,导致成本太高;四是生产企业重品种开发、轻中间体技术及工艺开发现象严重。
上一篇: